手机版
欢迎光临汇博在线http://www.paper188.com
您的位置:汇博论文在线 > 艺术论文 > 美术论文 > 从客家围屋住宅模式到新型社区居住模式的思考

从客家围屋住宅模式到新型社区居住模式的思考

2016-03-28 09:48 来源: 互联网 作者:周玮 浏览次数 3426

 近年来,中国掀起了高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与此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在城镇规划建设中也占据重要比例。截止2014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比例占总人口的14.9%。已超过2个亿,这一比例明显高于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10%的标准。中国在未来20年将进入老龄化高峰期,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预计到2050年,全国人口将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城镇人口老龄化和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尤为凸显,空巢留守老人在农村规模庞大,失去独子的老年人与无子女老人逐渐增多,孤独、苦闷、抑郁甚至厌世等心理问题困扰着他(她)们当中的许多人。 
  本文围绕客家围屋大的文化背景,结合广州增城2个古村落的围屋住宅为观察对象,一座围屋就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小社会,这种血缘宗族关系的多代居的模式能否创新和改良成一种适应现代社会非血缘关系的新型社区模式呢?在调研的初始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了思考和求索。 
  客家围屋被称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等美誉,无一不证明她是中国南方山中的传奇,是世界民居建筑中的一块瑰宝。现代客家人已纷纷走出围屋,走向世界各地,剩下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小孩,偌大的围屋无人看管、尘埃满地。这样珍贵的文化瑰宝,应该怎样传承、延续呢?留下的是一串串思考。 
  一、增城客家围屋多代居住模式 
  (一)增城客家源流 
  增城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广客民系杂居地。明末清初之际,粤东及其他地区客家人开始大规模迁入珠三角的增=城地区。编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增城县志》卷三“品族·客民”条中明确记载了客家人明末清初入增的情况:“自明季兵荒迭见,民田多弃而不耕。入版图后,山寇仍不时窃发,垦复维艰。康熙初,伏莽渐消,爰谋生聚,时则有英德、长宁人来佃于增。村落之残破者,葺而居之。未几,永安、龙川等县人亦悄悄至。当清丈时,善税之占业者浸广,益引嘉应州属县人杂耕其间,所居成聚。”增城境内客家人主要聚居点在增城北部和东北、西北部的山区和丘陵地带。 
  目前为止,增城客家围屋数量还尚未有一个准确统计,根据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增城每个客家行政村中至少保存着一座客家围屋,以增城辖区内164个客家行政村来推算,保守估计至少有两百座以上客家围屋在增城区内。 
  (二)围龙屋调研案例 
  派潭镇邓村:邓村石屋在岭南客家古村属于特色鲜明的一例。其始建于清代,占地约3400平方米,保留清代建筑风格的村屋占绝大多数,四合院式的民居,是增城客家围屋古村中典型的大规模古村落。整个村子坐西朝东,南北宽82.5米,东西深41.5米,后面的后龙山树木葱郁,村子前有一个大鱼塘和一片旷地。从屋后浑圆翠绿的小山岗眺望,清代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屋脊的建筑风貌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两边对称着的青砖大屋,中间为整个村的中轴—一间大祠堂。两个门楼位于村前与村后,就像忠诚的哨兵一样把守着村子;村中还有一座比较高的四方雕楼,可以瞭望到村子的四面八方,村前半月形池塘、胸墙、禾坪晒场,石屋村后面是山前面是水,根据传统的风水理念,水主财山主人丁,正好形成了阴阳相配、天人合一的格局,石屋村在风水上来说是处座落在人杰地灵财旺的一块宝地上。(图1、2) 
 1  2  3 [下一页]

服务说明

汇博在线(paper188.com)网拥有实力强大的团队,能帮助你实现论文写作方法,论文发表,代写代发论文等服务领域.

我们承诺

在您接受本站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后期免费修改、免费指导答辩等。衷心感谢您对本站的信任和支持!

论文指导范围

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博士论文,职称论文代写,领导讲话,报告总结,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党团辅导等代写服务。

发表论文领域

发表省级杂志,国家级杂志,核心杂志等服务。